“农,天下之大本也。”对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而言,农业虽占比不高,却意义非凡。它关乎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也承载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沪郊的田畴沃野间,藏着自然最温柔的馈赠。秋风里裹着稻米的醇香、茭白的清甜、水果的蜜意,这些润泽身心的时令风物,满足市民舌尖味蕾。抬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秋光里,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低吟一首以丰收为韵的赞歌。
金山廊下,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八月香”正式开镰。新民晚报 陶磊
又是一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你看!金风拂穗,橘黄蟹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场丰收盛景,正在沪郊大地不断上演。
筑牢根基
粮稳天下安
金穗卷起千重浪。九月下旬的上海郊野,连片的稻田犹如金黄色的海洋,熠熠生辉。这几天,部分早稻已陆续开镰。在金山廊下、奉贤庄行、松江小昆山、崇明新村乡的稻田里,圆滚滚的稻谷金黄饱满,仿佛憋足了劲,要把阳光的香味锁进稻壳里。
粮稳天下安。今年,上海大约种植了160万亩水稻。一个多月后,机器轰鸣、稻香遍野的收割盛景,将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秋日风光。
庄行镇新叶村,不少合作社已经开始收割今年的稻米。上海群超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与上海联适导航公司共同打造的5G数字化智慧农场项目成功落地,探索将无人农机应用在水稻种植的“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今年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约500亩,全部施用兔粪有机肥,这样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既有利于土壤生态修复,又可以确保稻米安全优质。“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合作社负责人顾永豪自豪地说。
去石、脱壳、碾米、色选、包装……在小昆山镇大米精加工处理车间内,金黄的稻谷经过一道道精密工序,很快被转化为晶莹剔透、包装整齐的优质大米。目前,小昆山大米加工厂不仅有加工流水线设备、烘干机,还建有冷库和保鲜库,日加工能力可达100吨。先进的加工设备,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通过精准的色选和品质监控,确保成品米的口感和质量安全,稳稳托起“松江大米”的金字招牌。
白露茭白秋分蟹。有“华东茭白第一镇”美誉的青浦练塘,正迎来另一番翠绿的丰收图景。连片的茭白田里,碧绿的茭白叶在秋风中舒展,农民穿着高筒胶鞋穿梭其间,双手探入水中,顺着茭白秆轻轻一拔——外壳裹着淡绿的外衣,剥开便是雪白嫩脆的茭肉,凑近闻还带着一股清甜的泥土气息。这里的“青紫泥”富含有机质且呈弱酸性,黄浦江过境带来的充沛水源,共同构筑了茭白生长的天然优势环境,孕育出口感鲜嫩爽脆、兼具口感与品质的高品质练塘茭白。
而在崇明岛,曾经养不大的“乌小蟹”,早已蜕变为享誉全国的“清水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蟹塘里,“大长腿”们悠闲地舒展身躯,再假以时日,就将鼓着肥满的膏黄,“爬”上市民餐桌。
能吃上一口新鲜、安全的农产品,是都市人对一日三餐始终不变的需求。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委立足上海都市农业“小而精”的特点,坚持高质量农产品发展方向,为市民提供更多“高端、精品、品牌”农产品。
松江大米、马陆葡萄、仓桥水晶梨、金山蟠桃、崇明白山羊……上海地产特色农产品,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更成为上海农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引来市民的交口称赞。
松江大闸蟹只只壮。新民晚报 徐程
粮藏于技
科技赋农桑
两个月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接近尾声时,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国内首位AI作物科学家“丰登·基因科学家”(GeneScientist)正式亮相。这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推出的阶段性创新成果。据公开消息看,这款智能体也是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作物育种科研智能体。
粮藏于地,粮藏于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寸土寸金的上海,聚焦特色种源、生物制造、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等方向快牛盘,提升“科技赋农”的含金量。浦东新区的“张江种谷”、奉贤区的“上海农业科创谷”、崇明区的“长三角农业硅谷”——以“三谷”为支点,上海正建设吸引科创型企业汇聚的农业产业集聚区,积极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高地。
你可曾想象,缺水的非洲,也可以稻花飘香?上海培育出的“良种”,已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枝散叶,持续提升全球影响力。作为上海原创农业科技成果,节水抗旱稻先后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它可以在水田种植,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可以在旱地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可以在新地、山坡地、荒地、盐碱地种植,拓展水稻种植空间……
截至目前,这颗20多年前从上海培育出的“良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覆盖长江上游、中下游稻区以及华南稻区,甚至在云南海拔2000米的地区都能种植。这种农户口中的“神仙稻”,将为我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以往,人们对农民的印象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如今的上海,不少农业生产主体已率先转换了传统的“汗水模式”——万亩良田里,无人农机穿梭作业;智慧大棚中,物联网数据实时跳动……AI、物联网、大数据,勾勒出沪郊农业的智慧新样貌。
尽管日头炎热,市民餐桌上的绿叶菜依然鲜嫩水灵。清美集团在上海建设了11000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每天可为全市800多个零售门店供应300吨绿叶菜。在巨大的“蔬菜工厂”里,鸡毛菜从种植到收割,全都在一条条机械化流水线上进行。
稷青科技的智能温室大棚内,水培生菜同样长势喜人。这里的生菜以“活体销售”模式供应酒店,深受消费者喜爱。它的背后,是以数据和模型为支撑的农业数智化应用场景——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AIPaaS设施农业智慧种植系统,能够为作物打造最佳生长条件,并且最大程度减少水、肥料和能源的消耗。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更体现在绿色生产力上。
上海松林生态农业园内,猪猪们住进“楼房”。年出栏8万头商品肉猪的“楼房养猪场”,配套园区周边12000亩设施菜田,实现了“排泄物变有机肥”的规模化循环利用,农场沼气用来发电、制天然气,制作浓缩有机肥。
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RNA生物农药高新技术企业。短短几年,这家科创型企业已主持制定出全球首个RNA生物农药产业化标准,拿到国内最早颁发的RNA农药“核酸干扰素”命名函,创制了全球第一个RNA杀菌剂和国内第一个RNA杀虫剂。“我们的产品能让农药用量减少70%。”硅羿科技创始人唐雪明说。
相较许多农业大省,上海的农业体量虽然不大,但却有着满满的“含金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62%。从新技术、新产业到新赛道,农业生产力的“质态”变革,让上海农业的“小体量”,迸发出“大动能”。
活力迸发
“新农人”闪耀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投身其中,一群怀揣梦想、充满激情、敢于创新的“新农人”,正用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为传统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锦雄生态园内,空气中弥漫着柑橘特有的清甜。朱媛蹲下身,轻轻托起一颗饱满的红美人柑橘,阳光透过枝叶在她指尖跳跃。从曾经的英语老师,到如今的红美人柑橘“代言人”,朱媛的甜蜜转身,满含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饭后来田里转一转,摘两个红美人做餐后水果。”“爱丽丝梦游的仙境有没有一片硕果累累的果园呢?”在她的视频号里,朱媛总是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话语向观众们介绍着果园的点点滴滴。在这片果园里,她了解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看到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曾穿梭于陆家嘴写字楼的金融精英黄震,如今也以“新农人”的身份,把农业玩出不少新名堂。在位于崇明的万禾有机农场,黄震主导研发了“羊脸识别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羊的面部特征,能监测体温、预警难产,甚至识别流涕等病症。2023年,万禾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实现崇明白山羊的快速扩繁。2024年9月,第一批42只纯种崇明白山羊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在万禾农场诞生。如今,万禾已成为上海唯一拥有有机羊肉认证的企业和国家种养循环标准示范单位。
眼见昔日撂荒地变成“数字农场”,无人驾驶插秧机在稻田画出规整的绿色矩阵,00后技术员们正在调试最新的植物工厂模型,黄震掏出手机拍下这场景,配文发在朋友圈:“这是我们写给大地的情书。”
00后“新农人”顾永豪,已成为合作社副理事长。在他的自动化育秧工厂里,多台智能化设备正在加紧培育水稻秧苗。这个新一代青年创客不仅引入了立体机械化育秧设备,建成2300亩无人农场,还开发了“草—兔—粪—稻”循环农业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新农人们的成长之路,离不开政策的悉心扶持。近年来,上海创新性地构建“1年系统培育+2年育后跟踪”长效培育模式,通过“一人一策”给予政策支撑、“一企一径”优化发展路径、“一业一群”谋划产业布局,为“头雁”学员提供全方位综合支持和全程跟踪服务。自2022年起实施“头雁”项目以来,历经三年精心培育,“头雁”们成长显著。
“头雁计划为我量身定制了智慧农业研修课程,还对接了不少产业资源。”顾永豪坦言。像他这样的产业带头人正形成“雁阵效应”;王庭峰带领静捷合作社打造国家示范社,年助农增收20%;黄生飞首创“稻—菇轮作”生态模式,借力数字直播打开线上新销路;王黎娜将青扁豆市场占有率推至70%,书写“小扁豆大产业”的传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截至2024年底,上海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4万人。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150人、农业行业职业技能人才6000余人。
政策的支持,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上海的农业大地。从科技尖兵到田间工匠,从治理先锋到青年创客……上海正以人才链激活产业链、创新链、治理链,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上海样本”。
金山本地红菱开采。新民晚报 陶磊
满含喜悦
农民享福利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丰收,不只是田野里稻浪翻滚、蔬果满枝,更是农民脸上幸福的笑容。
乡村特色产业,是农业致富的“金饭碗”。
走进嘉定马陆葡萄公园的大棚内,晚熟品种缀满枝头,晶莹饱满的甜蜜果实,等待游客采摘品尝。今年,马陆葡萄种植总面积约3943亩,预计总产量约4000吨,预计总产值超1亿元,持续展现出强劲的产业活力。不仅葡萄能卖出好价钱,近年来,马陆镇持续举办文化节、品鉴科普活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文化引领的品牌之路。马陆葡萄公园旁就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嘉源海美术馆,“葡萄+艺术”的组合,吸引诸多亲子游客来大裕村过周末。
上海施泉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迎来丰收。新民晚报 陶磊
你可能不知道,崇明岛上藏着一片“红色黄金”。作为全国核心产区,崇明西红花种植超千亩,年产花丝600至700公斤,占全国80%,其藏红花苷含量高达26%,远超国标。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西红花产业已延伸至精深加工,开发出藏红花茶、面膜、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乡村里的“沉睡空间”,更藏着发展的潜力。上海各涉农区在依法维护农户宅基地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途径,为村民带来了就业的机遇,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与周围宁静的村庄不同,即便是工作日的白天,宝山罗泾镇洋桥村总是充满着孩童们的欢声笑语。“我们希望能够引入优质产业,给村集体带来持续收益。”抱着这样的期许,洋桥村在了解到宝山区教育局计划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后,当即决定拿出稻米工坊,争取把产业留下来。自那以后,每个上学的日子,都会有500多名学生与老师来村里体验各类手工制作,参与劳动学习。
宝山罗店镇联合村,向日葵花海美如画。杨建正
今年60多岁的杨师傅从事木匠工作已有40多年,作为木工老师,他负责教孩子们了解并动手制作榫卯结构的木制品。他说:“以前我长期在外面打工,哪里需要木工我就到哪里去干活。没想到现在不出村就能有活干,收入还不少。”
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民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同时,也串起农文旅商展联动多元体验。如今,沪上“网红村”——奉贤区的李窑村正着手新一轮业态布局,包括采摘、垂钓、露营、亲子公园等。“李窑村发展起来后,最开心的是村民。”张辉说,“农村老百姓最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现在年轻人经常带朋友回来,喝喝咖啡、遛遛娃。”不仅如此,村民们在家门口还多了不少就业机会,“我们要求业主们给村民日结工资,大家很有获得感。”
奉贤区李窑村“网红”咖啡馆。新民晚报 徐程
上海,正以自己的方式,让农业变得时尚,让农田充满智慧,让农村成为向往。
这个秋日快牛盘,超大城市里的丰收图景徐徐铺展,这些,也正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